倪海厦《黄帝内经》笔记(三四五)第三十八篇.咳论篇
【原文】帝曰:六府之咳奈何?安所受病?
岐伯曰:五藏之久咳,乃移于六府。脾咳不已,则胃受之,胃咳之状,咳而呕,呕甚则长虫出。肝咳不已,则胆受之,胆咳之状,咳呕胆汁,肺咳不已,则大肠受之,大肠咳状,咳而遗失。心咳不已,则小肠受之,小肠咳状,咳而失气,气与咳俱失。肾咳不已,则膀胱受之,膀胱咳状,咳而遗溺。久咳不已,则三焦受之,三焦咳状,咳而腹满,不欲食饮,此皆聚于胃,关于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。
【原文解释】黄帝道:六腑咳嗽的症状如何?是怎样受病的?
岐伯说:五脏咳嗽日久不愈,就要传移于六腑。例如脾咳不愈,则胃就受病;胃咳的症状,咳而呕吐,甚至呕出蛔虫。肝咳不愈,则胆就受病,胆咳的症状是咳而呕吐胆汁。肺咳不愈,则大肠受病,大肠咳的症状,咳而大便失禁。心咳不愈,则小肠受病,小肠咳的症状是咳而放屁,而且往往是咳嗽与失气同时出现。肾咳不愈,则膀胱受病;膀胱咳的症状,咳而遗尿。以上各种咳嗽,如经久不愈,则使三焦受病,三焦咳的症状,咳而腹满,不想饮食。凡此咳嗽,不论由于那一脏腑的病变,其邪必聚于胃,并循着肺的经脉而影响及肺,才能使人多痰涕,面部浮肿,咳嗽气逆。
【倪师解读】黄帝说,刚刚讲的是五脏,那么六腑的咳嗽怎么样呢?
岐伯说,咳的时候是五脏里面咳了很久,才会转移到六腑上去,所以,咳,是脏先受,咳很久没有治好,才会咳到腑上面去。
“脾咳不已,则胃受之,胃咳之状,咳而呕,呕甚则长虫出。”脾咳了很久了,一直没有治好,结果会传给胃导致胃咳,关键是咳起来会有呕吐的现象,呕得很厉害还会有蛔虫呕出来,这就是胃咳。
“肝咳不已,则胆受之,胆咳之状,咳呕胆汁”肝咳很久了,就会传到胆,胆是腑,胆咳的症状就是把胆汁都会咳出来。当你听到有个人告诉你说他咳,把胆汁都咳出来了,这个我们就知道是肝咳咳得太久了没有治好,传到胆而导致胆咳。
“肺咳不已,则大肠受之,大肠咳状,咳而遗失。”肺咳久了就会传到大肠,大肠咳的症状就是咳嗽的时候会带出来一点点大便 。
“心咳不已,则小肠受之,小肠咳状,咳而失气,气与咳俱失。”心咳久了就会传给小肠,小肠咳的症状就是咳的时候会放屁。
大肠咳会带一点大便,小肠咳会放屁,为什么?我们从大肠和小肠的生理位置来看,大肠是围绕着小肠,我们在辨证的时候,例如:便秘,便秘有在小肠里面,便秘有在大肠里面,有在大肠头,有在转弯的地方,有在直肠位置,处方都不一样。
如果是堵在小肠里面,代表大肠里面没有东西,一咳,屁就放出来了,所以,小肠咳嗽是放屁,大肠堵到了,一咳嗽,大便就带一点出来。这是基本的概念,《黄帝内经》是讲所有病的原因,发生治病的原因,以及中间的过程,到死都记得很详细。真正开始动手治症的时候,我们所有的症状,处方的来源,都是来治《黄帝内经》。
“肾咳不已,则膀胱受之,膀胱咳状,咳而遗溺。”如果肾脏的咳,咳了很久,一直咳都没有好,这个时候就会影响到膀胱,因为肾和膀胱是表里,一咳就会带小便出来。有人告诉你咳嗽,他就是咳嗽,那就是初咳,一咳小便就出来了,这已经是久咳了。
“久咳不已,则三焦受之,三焦咳状,咳而腹满,不欲食饮。”久咳,咳到后来三焦受之,三焦咳的症状,咳而腹满,不想吃东西,三焦本身是在脏腑之间,联络组织脏腑的桥梁就是三焦,三焦通过全身的肌肉,筋脉里面的血都有三焦,三焦是无所不到的。咳而腹满是他的主症
“此皆聚于胃,关于肺,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。”六腑受气通通受气于胃,由于源头在肺上面,最早咳都是肺咳,所以,咳嗽会让人痰比较多,面部浮肿,气逆,呼吸比较短。
后面这一段只是一个解说,真正重要的是中间那一篇,肾一咳就会带出小便,只要咳嗽就出来小便,其原因就是肾。
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,我们有时候会有很多处方,这个处方是治咳嗽,知道他的咳嗽减少了,可是,就是不会好,这就是没有治到他的根。所以,一咳大便出来或者一咳放屁出来,或者一咳小便出来,咳的处方是一样的,但是,我们里面附加了一个东西就是去他根的所在。这就是我们了解《黄帝内经》的道理。
以后只要讲到咳,一咳嗽就讲完了,去临床治咳的时候,不见得就能把根治好,咳嗽很难治,只要抓住他的神咳嗽就很好治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